红与黑,两种色调相反、反差极强烈的色彩的并列,这看似模糊晦涩的书名,当你通读小说全文,就会深觉这两种颜色确实浓缩了作品最精华的意义和价值。红与黑,似乎暗合了于连这一生所走的两条道路,投身红色军旅生涯,或是披上黑袍去当一个教士,而在这两条路的背后,是当时法国暗流汹涌的阶层之间的斗争,军职与圣职的对立,光荣梦想以及背后的幻灭,还有个人与社会之间的激烈冲突。
《父与子》以连环漫画的形式呈现给小读者,图画色彩鲜艳、风趣幽默,有较强的吸引力,有利于培养孩子爱上阅读,易从阅读中找到乐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书中图画精美,艺术手法独特,图文并茂,故事有较强的连续性、逻辑性,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艺术欣赏能力和拓展思维。
《堂吉诃德》是一本看似反骑士的骑士小说,而堂吉诃德本人作为那个矛盾尴尬时代的缩影,显得既伟岸又渺小,既可怜又可敬,既滑稽又严肃。这就是文学的魅力,在看似如此疯癫的堂吉诃德身上,有着令人瞠目结舌的所谓信念与坚守,尤其在众人怀疑和不解的目光中,还能继续保有心中的信念并不懈去追求。这本身,就是一种大无畏。堂吉诃德永远坚信正义,有着高度的道德准则,尽管他似乎带来了很多麻烦,但他看似徒劳的抗争,正映射了在新旧交替的过程中所必须经历的充满斗争与流血、曲折和反复的这个过程。
《鲁滨逊漂流记》为什么能如此风靡,因为他不仅仅是一个荒岛求生的历险故事,作者有着独特的视角和十分锐利的笔锋,关于社会政治、到人性心理,从种族殖民到宗教战争,关于信仰的力量,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只要你想,你就可以从中分析到、感悟到多层次的东西。
《红楼梦》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高度艺术性的伟大作品,从本书反映的思想倾向来看,作者具有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他对现实社会包括宫廷及官场的黑暗,封建贵族阶级及其家庭的腐朽,封建的科举制度、婚姻制度、奴婢制度、等级制度,以及与此相适应的社会统治思想即孔孟之道和程朱理学、社会道德观念等等,都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并且提出了朦胧的带有初步民主主义性质的理想和主张。这些理想和主张正是当时正在滋长的资本主义经济萌芽因素的曲折反映。
作者通过这样静水流深的描写,深刻表达了她的独特爱情价值观,决不能只为了名利和地位去结合,那样没有爱情为根基的婚姻是可悲的,但如果完全不考虑上面这些因素,譬如财产等等,也可能是愚蠢的。而伊丽莎白这样聪敏、机智又善于思考问题,有胆识有远见的形象,相信也是作者心中比较完美的女性形象吧。
《水浒传》作为一种新的文体,从此在文学领域确立了应有的地位,开始逐步改变以诗文为正容宗的文坛面貌。从小说创作的角度来看,它和《三国演义》一起,奠定了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民族形式和民族风格,为广大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心理和鉴赏习惯。
读《失乐园》,你会感受宗教主题与文学元素的完美融合,两相角力,彼此增色,使这部宗教意味极浓的史诗呈现了极为饱满的感情基调,而又进一步对“伊甸园”,这个脱胎自圣经中的所谓地上乐园的寓意,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失乐园》就是这样一部讲述了如此惊心动魄的沉沦、颠覆与再造的超经典著作,透过这长篇史诗,你会进一步体会骄傲与谦卑、权利与平等、光辉与堕落之间的巨大反差,你也会被长诗那曲折的叙事手法、丰富细腻的遣词造句所吸引、所震撼。
《牡丹亭》不仅是一个百转千回的爱情故事,更是一本精妙之极的杂曲集。“良辰美景奈何天”的经典词句,就出自这部经典著作。品读《牡丹亭》的过程,你可能被一对青年男女百转千回的爱情故事所吸引,也有可能被杜丽娘在死后仍执着寻觅追求自己所坚持的爱情理想所打动,更会被那锦心绣口的诗句所惊艳。这就是《牡丹亭》,一本值得被反复咀嚼的美妙剧作。
一,培养哲学思辨能力。《周易》的本质是一门哲学理论,而且是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理论,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周易》的哲学思想总结起来就是六个字:变易、不易和简易,意思就是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变化的(变易);物质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而规律是不变的(不易);掌握了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就可以把一切繁杂的事物简单化,而不被众象所迷惑,使人的思想由必然王国进入到自由王国(简易)。《周易》本身就是简易的最高典范,它把万事万物抽象为至简的阴阳,用阴阳推演万事万物之道而无所遗,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也。《周易》之道,一阴一阳而已,这正是《周易》比马恩的辩证唯物主义更高明的地方。
在乔纳森·斯威夫的笔下,有一批生动、饱满、怪诞的形象,而他透过格列佛在各国游历的所见所感,其实就是当时大英帝国各种可笑、虚妄、脱离实际的现象的镜像。作者是不留情面的,他的讽刺往往一针见血,一语中的。小人国的各种斗争,其实就是讽刺英国政客们的勾心斗角,毫不顾忌国计民生,而大人国里对选举制度、议会制度的尖锐抨击,就是作者内心对英国当时各种政教措施的不满与反抗。
既然道德经是一部出世的书,那么我们这些尘世中的名利之徒为什么还要研究呢?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对身心有益,尽量淡泊名利,放下世俗纷争,那么内心清净,这是长生久视之道;二是朴散则为器。我们学习了道德经,可能不能像老子一样超脱名利,追求真正的解放,但是我们洗涤了自己的心灵,这样我们在做事情的时候,就会按照事情本来的面目去处理,不骄不躁,无喜无悲,瓜熟蒂落,功成自然。
开通VIP
学顺网 | 京ICP备20002716号-1 |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40119号 | 网站访问量:1250859 | 网站地图